新华网|中国药科大学名师退休“最后一课” 200名海内外弟子“云端”听课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作者:庞雪汀、姜晨 浏览次数:249

       “今天,是你们大学阶段最后一节药物化学课,也是我30年教学生涯里的最后一堂课。”6月18日上午11点,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我国知名抗肿瘤药物科学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尤启冬给该校药学院的学生们上了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其间,尤启冬的近200名海内外弟子相约“云端”,在不同空间、同一时刻隔空面屏一起重温学生时代,同上“最后一课”。

尤启冬为同学们讲课

尤启冬与“最后一课”现场师生合影

       相约“最后一课”,重温恩师教诲

    讲台上,64岁的尤启冬不再是当年那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讲台下云端的另一边,“学生”也早已是中年人。告别三尺讲台,尤启冬感慨颇多:“生命的一半在那三尺讲台上,上好每一堂课,是老师对讲台最好的告白。回首30年教学生涯,一刻没离开过讲台;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匠,能为国家大健康事业出点力,我很开心也很满足。”

学生汇编制作的《尤氏经典语录》

       短短40分钟的药物化学课很快过去,正当尤启冬宣布下课时,学生们给了他一个意外惊喜。来自该校药学院2017级药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的学生代表不仅送上了定制的鲜花,还提前做足功课汇编了一本《尤氏经典语录》赠别恩师;尤启冬培养的首个博士生、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志裕带领全体学生起立鼓掌,向恩师深深鞠躬郑重告别。

   “再一次听到恩师尤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授课仿佛把我带回了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博士毕业五年了,在我遇到科研难题想要放手的时候,恩师对于我的每一句教导都会在耳畔响起,也是支持我激流勇进的动力。”在云端聆听恩师“最后一课”的中国药大2006级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学生、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项目主管黄婧婕说。

       三十年春风化雨,培育药学人才

  熟悉尤启冬的人,都知道他的科研成绩斐然。近年来他主持和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若干项,研究开发多个国家级新药,发表了100多篇SCI论文,主编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在内的多项科技成果奖励。

尤启冬接受学校赠予的纪念礼物

  科研工作佳绩频传的同时,尤启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亲自为本科生教授《药物化学》等药学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成绩更是斐然: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称号,主持的教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次,教授的《药物化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的《药物化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尤启冬认为,要做好老师,必须先要做好学生,教师应以不断充实自己作为首要工作。“教师把课上好是自己的本分,对于师生来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自己来说,教研互促,常有意外的收获和心得!”尤启冬说。

       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散进学生心间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尤启冬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和自己的人格魅力。“上课就迟到或是早退的教师,试问凭什么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迟到或不早退呢?”尤启冬教授表示,教师必须首先要身正,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尤启冬常教导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态。“当时我是自费读研,一度家里困难掏不出学费和住宿费,尤老师了解了情况后,二话不说就从自己的工资中预支了4500元资助我。”回忆起2003年在尤老师门下读研时的经历,现在已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李念光眼眶湿润,“当年一个教授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啊,尤老师不仅资助了我,而且还是匿名的,只是托人嘱咐我安心学习。”

  在尤启冬的帮助下,李念光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并成长为一名药学教授。如今,每每看到校园里的贫困学子,他也会效仿尤老师,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治学上他是严师,生活中他是恩师,尤老师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

  传道受业三十载,尤启冬不仅将渊博的学识传授给学生,更以高尚的品格垂范学生,以行动践行着中国药大“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

来源:2020年6月18日 新华网

通讯员:姜晨  记者:庞雪汀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