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药学院刘建平、张文丽团队在著名药学期刊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IF 17.87)和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 11.47)发表2篇综述论文和1篇研究论文。两篇综述论文分别报道了EPR和非EPR机制增强的肿瘤靶向递药策略、蛋白冠对肿瘤治疗和诊断纳米药物的双刃剑作用,后者被选为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封面文章。另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血小板仿生载体在肿瘤递药的靶向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临床肿瘤增强的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存在巨大差异,EPR效应量化评价可为基于EPR效应的抗癌纳米药物提供临床应用指征。此外,对EPR及非EPR肿瘤靶向策略的全面综述为抗癌纳米药物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方向。刘建平、张文丽团队还总结了临床前肿瘤模型进展及EPR效应在其他疾病的应用。相关内容以“Strategies to enhance drug delivery to solid tumors by harnessing the EPR effects and alternative targeting mechanism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我校2016级本科生訾亦轩、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杨开云、贺建华博士后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文丽副教授、刘建平教授和奥克兰大学Zimei Wu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基于对肿瘤EPR效应的关注,团队针对纳米尺寸药物易从血管内皮间隙外渗而导致脱靶并在正常组织蓄积的难题,设计了微米级血小板“鬼影”(PGs)载体递送中空金纳米粒(HGNs),构建了有较高安全性的微-纳级联仿生递药系统(PG@HGNs)。相比纳米血小板膜包覆载体,PG@HGNs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显著增强。相关内容以 “Glycoprotein Ib-regulated micro platelet ghost for biosafe distribution and photothermal oncotherap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我校2019级硕士研究生邹佳辉为本文第一作者,张文丽副教授、刘建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在生物介质中,纳米药物表面会吸附蛋白质形成蛋白冠(Protein corona),干扰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团队总结了蛋白冠对纳米药物在肿瘤靶向与免疫治疗的影响,以及蛋白冠作为肿瘤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强调了蛋白冠对纳米药物利弊共存的影响,为基于蛋白冠的抗肿瘤纳米药物设计提供全面视角。相关内容以“The Janus of Protein Corona on nanoparticles for tumor targeting, immunotherapy and diagnosi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并被选为杂志该期Inside Back Cover。2018级本科生王晓波为本文第一作者,张文丽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
刘建平、张文丽团队有关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的资助。
EPR或非EPR机制增强肿瘤药物递送的策略和EPR效应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血小板“鬼影”微-纳级联仿生递药系统的体内分布及抗肿瘤示意图
杂志封面
(供稿单位:药学院,撰写人:杨开云、邹佳辉、王晓波,审稿人:黄欣、郑诗翌)